在此情形之下,个体之中的理性方面和非理性方面都得到了适当的定位。
自此以后,儒家无论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代,还是在以后的各朝各代,大都是在与各派学说(学派)的争论、冲突中不断吸收着其他文化以自养。秦汉从政治上说实现了大一统,但从朝廷到民间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对祖先人格神灵的祭祀仍然广为流行。
儒、释、道之间虽有矛盾、冲突,但能共存共荣,而不发生宗教战争,并提出三教归一、万善同归等思想以协调三教关系。《汉书·郊祀志》中说:《洪范》八政,三曰祀。此种比附实有利于佛教之传播。((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四。宋元以后,在中国社会多元祭祀、崇拜民间神灵日盛,对灶王爷、财神爷、土地爷甚至关公武圣等的崇拜非常普遍,但儒释道三教共存分工说比三教归一说能更好地为民间社会所接受。
由于自古以来,华夏民间处于一多神灵并存而相容的状况,不同而和或已成为思维定式。这类调和之分工论实在牟子《理惑论》已有,如说:尧舜周孔,修世事也。(《朱子语类》卷十六,第439页)可见,就新民而言,君子的絜矩之道非常重要,这直接决定着新民之上行下效的方式是否奏效。
王阳明认为朱子改亲民为新民是偏了,不仅因为作新民之新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更重要的原因是朱子这一做法违背了传统道德精神之意旨,忽略了养民这一重要维度。梁启超阐述的两重新之义不仅具有知识论意义,阐明了新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和把握新民说的核心要义。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三件新民事,朱子认为上之人和下之人不仅是上行下效的关系,还有着上下虽殊而心则一(《朱子语类》卷十六,第439页)的内在关系。这和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对新的注解是一致的,即: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
朱子认为君子有絜矩之道,所以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使皆得以自尽其兴起之善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朱子改亲民为新民是否适宜,当时就有门生提出这个问题,直接问朱子:程子之改亲为新,何所据?子之从之,又何所考而必然耶?且以己意轻改经文,恐非传疑之义,奈何?2朱子则回答说:若无所考而辙改之,则诚若吾子之讥矣。1.何谓新民从句法结构角度看,新民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作为历史事件,朱子注解新民是已经发生过了的历史事实,但是其历史意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黯淡,反而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发彰显活力。在朱子看来,政是治之具,刑是辅治之法,政刑能使民远罪(《四书章句集注》,第55页)。
现在看来,朱子注解新民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阐释,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次问题向度的转换。概言之,在古代汉语中,民一般是指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与大人相对应的小人,与圣贤相对应的凡人。按照朱子的说法,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三、朱子注解新民的历史意义朱子注解新民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诠释经典之守正与创新的完美结合,遵循以文义推之和以传文考之相结合的原则,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言语之间,蕴含着许多独特且具有创新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3】这里的下之人就是指的民。 注释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4页。
其二,无论是能够自明其明德的上之人,还是需要借助教化明德的下之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使民新。(《朱子语类》卷十六,390页)可见,自新与新民是古老国家通过革故鼎新方式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这说明自新和新民不仅对于个人成圣成贤至关重要,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朱子之前的思想家对《大学》的诠释,一定意义上都是朱子《大学章句》的源头活水,自然也是朱子诠释新民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背景。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王阳明亲民说和梁启超新民说,考察二者与朱子新民思想的内在关联,以期从正反两个方面较为整全性地展现朱子注解新民的理论影响。其一,从新民的主体性作用发挥角度看,朱子认为上之人应该积极发挥教化作用,下之人则要努力下功夫。(《大学或问》,第508-509页)在朱子看来,只有少数圣贤人可以通过明明德的方式自明其德,对于作为大多数且处于下位的民而言,自身没有自新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化、引导、示范。这里面蕴含的革故鼎新意识、自新方式,都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意蕴,对于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资源性价值和方法论启示。在朱子看来,新民要下功夫做去,不然,就会落入只就纸上说千千万万,不济事(《朱子语类》卷十四,第312页)的窠臼。
朱子说: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身前厚薄之不一者,又以礼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 刘军(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来源:《中国哲学史》2023 年第 5 期 进入专题: 朱熹 新民 。
其二,从逻辑关系角度看,明明德是新民的前提条件,所谓明德而能后新民(《朱子语类》卷十四,第326页),也即明明德者在自新之后去新民,使人各明其德(《朱子语类》卷十五,第376页)。这种做法无疑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受到了王阳明的批判。
朱子说:盖自天降生民,则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程子于此,其所以处之者亦已审矣。
盖自天降生民,则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既不能一味地等到自家德十分明后方去新民,也不能不分情况硬要去新民,而要视情况而定,若大段新民,须是德十分明后,方能如此。(《朱子语类》卷十六,第389页)新的关键在于苟,而苟字多训诚字。(《四书章句集注》,第55页)三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使民不敢为恶。
这一点,在《大学章句》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那么,新民中的民是指什么人呢?其一,民指类存在意义上的人,如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当然,王阳明的批判也是建立在对《大学》文本考察和义理分析基础上的,所以和朱子注解新民一样影响深远,为后世顾应祥、陈龙正、胡渭、徐复观、牟宗三等学者承继和发展。二、朱子注解新民的逻辑思路在辨明朱子为何改亲民为新民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考辨:新民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新,什么是民,什么是新民?朱子是如何注解新民的?朱子注解新民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新民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实现?我们来梳理朱子诠释新民的逻辑理路。
(《四书章句集注》,第6页)据此分析,新民的新字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从性质上看,新意味着革故鼎新,这是针对新民需要祛除旧污而言。关键在于,作为下之人的民能否完全依靠自己实现明明德呢?在朱子看来,民自身难以自主实现自明其德,有的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明德被物欲所昏蔽。
新民的实现需要上之人与下之人共同努力,综合运用絜矩之道齐之以礼齐之以刑,始终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强不息精神。还具有方法论意义,同时指明了新民的两个向度:一是返本开新,二是借鉴外来。朱子若……则的回答方式表明,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其意料之中。(《四书章句集注》,第4页)他在注解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时也说过: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上之人既有以自明其德,时时提撕警策,则下之人观瞻感发,各有以兴起其同然之善心,而不能已耳。(《朱子语类》卷第十六,第386页)这表明,只要努力做去,便可能达到天下无一民不新其德的理想境界。
(《四书章句集注》,第6页)然民之所以感动者,由其本有此理。就学者修己治人而言,朱子通过诠释新民展现了大学之道、为学之法,不仅为人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指明了方向,还指出了具体实现方式和现实路径,这对于君子得闻大道之要和小人得蒙至治之泽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6】由此可见,梁启超是肯定朱子新民说的,而且认为新民也是他那个时代的重要任务。对于民来说,是他新还是自新,是上之人的教化让自己成为新的民,还是自己通过自新的方式使自己成为新的民?或者这种理解更具合理性,即:作为上之人的君师或曰圣人通过教化引导是外因,民要像圣人一样通过修养工夫而自新的方式成为新民。